在当下移动互联技术主导的金融生态中,综合金融机构、民营银行、持牌消金公司、移动支付商、金融科技公司、网贷平台等新主体出现,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在寻求转型以适应新生态。这一过程中,许多“银行”相关的概念纷纷涌现……
乐高银行
概念来自对银行创新业务组件的形象比喻,指将传统支持银行服务的单体应用进行微服务化改造,通过对领域模型的拆分、划分,并以微服务的方式进行迭代与研发,在银行中台搭建起模块化、组件化、共享化的敏捷服务中心,借助多元化、精细化的业务服务组件,银行前端业务部门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调用中台上的业务组件来编排业务模块,创新业务就可以“乐高式”地搭建起来,进而实现业务敏捷的核心目的。
而从实践层面看,当前我国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寻求与技术商合作时,更倾向与技术巨头合作,引入较为成熟的模块化技术系统产品,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重成熟的模块化产品能迅速上线开展业务,降低银行运营成本。
敏捷银行
概念来自《麦肯锡中国银行业CEO季刊》2019年春季刊《敏捷银行》。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银行业已全面步入4.0时代,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但就是不在银行网点,客户脱媒趋势日益明显,跨界竞争也愈发激烈。
面对内忧外患,越来越多银行选择部署开启数字化银行战略来赢得竞争优势,而敏捷是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实施手段。
麦肯锡将敏捷型企业分为两类——生而敏捷的互联网企业和转型敏捷的传统企业,显然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于后者。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韩峰表示,银行可通过四种连续性路径实现转型,从小范围试点的敏捷创新试验室切入、建立独立于传统组织架构的数字化工厂、选取传统银行业务条线推动规模化敏捷转型到自上而下在整个银行开展全组织敏捷。至于具体选择哪条路径,则取决于银行自身数字化程度以及资源调动能力。
而对于传统银行如何布局,麦肯锡指出,要从战略目标、组织结构、沟通机制、思维转变、技术创新五个方面协同进行。
开放银行
英语中称为Open Banking,概念源自英国。2015年8月应英国财政部要求,开放银行工作组(OBWG)成立,旨在研究如何共享使用数据服务客户,构建开放银行。
2016年3月,OBWG正式发布《开放银行标准》(The Open Banking Standard),提出了开放银行的三大标准(数据标准、API标准及安全标准)以及一个治理模式(维系开放银行标准有效运行的基石),指引如何创造、共享和使用开放银行数据。此后,英国开放银行推动的主导机构转交给了竞争和市场委员会(CMA)。
2016年8月,CMA发布报告正式明确了开放银行的概念:开放银行是一种可以让包括小企业在内的消费者共享信息,允许现有公司和新成立公司提供超高速支付方式和创新银行产品的全新、安全的商业模式。
开放银行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以API技术为手段,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聚合更多生态场景,为用户提供无感、无缝、无界的金融服务体验。
银行新概念或许还将层出不穷,但这些不同的概念都在折射一个主题——寻找业务与科技的契合点。